无图版
»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搜索
|
社区服务
|
帮助
社区服务
中华艺术天地
»
艺苑集锦精华汇
»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食物养生是健康根源
交 易
投 票
本页主题: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董方红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28
发帖:
10767
威望:
10824 点
金钱:
108230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26054(小时)
注册时间:2007-03-18
最后登录:2019-06-04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中华人类文明文化“文房四宝”
中华艺术天地 董方红本草中医养生网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人类文明自诞生时起,人们便以各种方式将文明的果实保留下来,使我们能够领略到先辈的风采与创造,同时也使我们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文房用品尤其是“文房四宝”,作为文明的载体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文房四宝”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文房四宝”还叫做《文房四谱》、《文房四宝谱》、“文房四士”等。很早就已有“文房”之称,文房四宝是指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书画用具),《笔、墨、纸、砚》则被誉为“文房四宝”。在用于书法、绘画的文化艺术工具中,仅这四样宝,就已备受文人的喜爱和珍藏。
其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文房四宝”的含义有所不同。例如,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婺源(原属歙州府,现属于江西)龙尾砚。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徽州,现安徽歙县)、宣纸(现安徽省泾县,泾县古属宁国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端砚》(现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和歙砚》(现安徽歙县)。
《笔、墨、纸、砚,》雅称“文房四宝”或“文房四士”。前者源于梅尧臣《再和歙州纸砚》诗:“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爱君与予。”后者出自陆游《笔砚纸墨戏作》诗:“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由于文人雅士珍爱文房四宝,所以给它们送了许多雅号。
【笔】“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毛笔之一:
笔的使用在我国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今天仍有不可取代的作用。由于笔为文房四宝之首,故雅号、戏称也多。最早的当推《诗经·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这里称笔为“管”。曹植则称笔为“寸翰”,其《薤露行》云:“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左思称笔为“柔翰”,如《咏史》诗:“弱冠异柔翰,卓荦观群书。”韩愈更为笔立传封爵,其拟人化寓言《毛颖传》云:“毛颖者,中山人也,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累拜中书令,呼为中书君,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会稽楮先生友善。”此传问世后,毛颖、管城子、中书令、中书君,便成了笔的雅称;而陈玄、陶泓、楮先生则成了墨、砚、纸的别名。白居易称笔为“毫锥”,故《寄微之》诗云:“策目穿如札,毫锋锐若锥。”陆游则称笔为“毛锥”,其《醉中作》诗云:“驿书驰报儿单于,直用毛锥惊杀汝。”此外,笔尚有“龙须友”、“墨曹都统”、“毫州刺史”等诸多雅号。
毛笔虽然是实用工具,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需求,毛笔的制作及品种不断提高、增多,工艺改进,使毛笔日益完善和精美,逐渐也成为收藏、鉴赏珍玩的古物。毛笔不易保存,笔毫重实用易坏,所以毛笔的鉴赏可以从笔毫的形制,重要的还是着眼于装饰意味浓厚的、色彩艳丽、内容丰富的笔管上。
笔毫的形制是为书写、绘画的需要而改进提高的。古人以竹笋式制成笔毫,是我国传统品名,属于短锋羊毫、兼毫笔类。锋短而身短粗,形如笋状。锋腹粗状,落纸易于凝重厚实。除实用外,给人以鉴赏趣味。又如兰花式制成的笔毫,也是我国传统毛笔品类之一。笔头圆润,洁白纯净娇柔,似含苞欲放之玉兰,给人以秀美观赏之感、赏心悦目之快。古代还有一种品名,把笔毫做成葫芦式,兼毫圆润坚劲。
自笔管成为鉴赏和珍藏的对象后,人们便常以珍宝珠玉制毛笔管,以获装饰之美或夸耀其财势和地位。如: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唐秉钧在《文房肆考图说》卷三《笔说》中说:“汉制笔,雕以黄金,饰以和壁,缀以隋珠,文以裴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极为华丽矣。”此时的毛笔,不仅是书画工具,有的还是供人鉴赏观玩的艺术品。文中叙述笔管的装饰已达完美精工,已完善了鉴赏的条件。如:古代工匠能利用笔管不及寸的圆周上,描绘、镌刻巧妙的山水人物,描出山石海水的气势,足以表现了独特的装饰趣味。达到了鉴赏的条件。故宫收藏的明代黑漆、彩漆描金云龙、龙凤、双龙管笔就是一例。
这些毛笔管、笔套均髹黑漆为地,用彩漆描绘山、海、云龙戏珠纹。大海波涛汹涌,山石耸立,其间,浪击山石,惊涛四起,寥寥数笔,勾画出一派海阔天高的意境,衬托苍龙凌空飞舞,在云中腾越戏珠,气势磅礴。加之彩漆描绘精细,色彩明丽和谐,画面构图主次分明,布局严谨。笔管和笔套镶金扣,增添了富丽华贵之感。笔头毛色光润,浑圆壮实,葫芦式锋尖锥状,美观挺拔,精工巧制,尖、齐、圆、健四德完备,是明代制笔水平的实证,是传世文房四宝中的珍品,是毛笔鉴赏的稀物。所以鉴赏毛笔的着眼点就是看笔管的用料和笔管的装潢与绘画、雕刻、镶嵌的艺术水平。用料及装饰为上,其价值就高。
鉴别古笔,首先对保存的遗物和各个时代古笔的历史要做系统地了解、认识,把握丰富的文化内涵。分清笔的历史上限下限、区分制笔地区、把握各时代制笔名家的特点,分清是民间制作,还是宫廷的御用品,或是宫廷的御制品,是宫内定型民间作为贡品的,还是宫廷造办处自制的。其次,再看笔毫损坏情况。而后再着眼于笔管的装饰,是否有制笔名家的镌刻,是否有名人的赠语及题跋。对名人的时代划分,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有丰富的文学水平,才能识别出名人的诗词赋文,才好鉴别一个文物的时代,从而体现文物的价值。每一种文物在各历史时期,均有作伪假品出现,只要我们丰富自己的知识,多见多识,虚心向别人请教就会提高自己的认识鉴别能力。
【墨】“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墨之二:
墨,文房四宝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商代或更早墨就产生了,并与笔相提并论,如《庄子·田子方》所云:“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墨谱》引唐人文嵩《松滋侯元光传》云:“易元光,燕人也,其先号青松子,颇有才干,封松滋侯。”易水盛产名墨,故墨姓易,墨黑而有光,故名“元光”。墨系用松烟制成,故称其先人为“青松子”。这样,“元光”、“青松子”、“松滋侯”,便成了墨的雅号或戏称。墨色黑而形似圭,故又称“玄圭”,如杨万里《春兴》诗:“急磨玄圭染霜纸,撼落花须浮砚水。”另外,墨还有“乌金”、“组圭”、“龙宾”、“龙香剂”、“黑松使者”、“松烟都护”、“玄香太守”等雅号,语出唐冯贽《云个杂记·墨封九锡》:“薛稷又为墨封九锡,拜松烟都护、玄香太守、兼毫州诸郡平章事。”
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天然石墨及矿物颜料在甲骨文上书写文字。秦代有了人工制造的烟墨。东汉时发明了墨模,使墨的样式趋于规整。三国时魏国的墨非常精致,被誉为"仲将法墨"、"百年如石、一点如漆"。
唐代,我国的制墨业空前兴盛。当时制墨的技法、造型、题识、墨模雕刻都颇讲究,著名墨工不断出现,如祖敏、奚超、奚超珪(超之子)等。奚氏父子创造了捣松和胶等技术,大大提高了墨的质量;他们制的墨"坚如玉,纹如犀"、"丰肌腻理,光泽如漆"。
汉唐多为松烟墨,宋时发明了油烟墨。著名墨工张遇、梁杲、叶茂实等制的墨"清墨不凝滞"。元代墨模雕刻风格浑朴雄健。
明代,我国制墨业更加发达,代表人物有罗小华、汪中山、程君房、方于鲁等,他们争奇斗胜、名墨纷呈。这时期油烟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罗小光发扬光大桐油烟墨法,色黑有光,藏之越久越黑。汪中山创造了集锦墨,艺术性极强。方于鲁善用名贵药料配和油烟制墨,清雅芬芳,久不变质。程君房创造"漆烟"制墨法,所制的墨更为精美,色泽夺目,有"坚而有光,黝而能润,添笔不胶,入纸不晕"之评。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文物部门在考古发掘中,先后出土了多件古墨珍品,今国际文物界和收藏界震惊。如1958年,在山西大同元代冯道真墓出土的"中书墨",墨呈牛舌形,长24厘米,宽5.5厘米,厚0.7厘米;一面阳文篆书"中书省"三字,一面隐起一龙,在奔腾中做回首戏珠状;虽埋于地下700余年,仍色泽沉穆,绮丽可爱;字体和饰纹十分清晰,洵称绝品。传世作品中也不乏佳作,如故宫博物馆收藏的明代程君房"归马放牛图墨"等。
经过数千的持续发展,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刻,历代文人的使用和品赏,墨已成为一种具有超自然力的富有博大文化内涵的文品。
当今,名墨的收藏更是成为一项高雅的艺术投资行为,一些名墨以其特有的风格和艺术魅力受到国内乃至国际收藏者的青睐。甚至,成为一些国家博物馆和社会名流竞相收藏的珍宝。
【纸】“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纸之三:
纸的应用要晚于笔和墨,产生于东汉。《文房四谱·纸谱》引文嵩《好畤侯传》云:“楮之白,字守玄,华阴人,中常侍蔡伦搜访得之于耒阳,贡于天子,封好畤侯。”楮皮白,可造纸,故称为“楮知白”,亦称“楮先生”,简化为“楮生”。纸还有“云肪”、“云蓝”之称,如米芾《寄薛郎中》诗:“象管钿轴映瑞锦,玉麟棐几铺云肪”。袁枚《随园诗话》卷六:“胸中多少英雄泪,洒上云蓝纸不知。”
《宣纸》
一般认为,纸是东汉时期由湖南籍宦官蔡伦发明的,但从西汉的墓中就曾经发现有纸的存在。西汉的纸,是把纤维都混合在一起,再制成厚纸,蔡伦大概是改进西汉的造纸术,将厚纸改良成较薄的纸。
纸的别称很多,有楮先生、楮如白、楮待制、楮园公、好畴侯、剡溪遗老、不二冤家、文庙、云肪等。汉代造纸原料主要是嘛和楮,后来发展到桑皮、藤皮,隋唐五代时,竹纸又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出现了一些造纸中心:安徽泾县以产"宣纸"著称,纸张名目繁多,质地精良,尤以"薛涛笺"名满天下。宣纸为书法用纸,唐代书法大家欧阳询、颜真卿、张旭等擅用宣纸。历史上第一位赞美宣纸的帝王是南唐后主李煜。明清以后,相继出现了麻纸、皮纸、棉纸、二层纸等,但仍以安徽泾县宣纸在纸坛一枝独秀,独领风骚。
当纸上有了书和画,就担负了文化传播的使命,纯以文房清玩的形式藏至今日的纸并不多,大都是清朝以后的产品。南唐李后主曾制澄心堂纸。这种彩色以笺纸传到乾隆时,乾隆十分喜爱,因而下令仿造了"乾隆仿制澄心堂纸"。由于乾隆性喜奢华,故清朝产有三公尺以上的描有花纹的纸笺。所绘内容有山水楼台、云龙、凤凰、鸟兽、花卉等,底色五彩斑斓,极为华丽,可惜现在这种乾隆花纹笺已成稀罕之物。
我国的造纸业颇为发达,而且还将纸的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融为一体,新星映亮了纸苑。所谓的冷金笺、泥金笺、洒金笺等纸,一直在清朝享有"纸王"之美誉。故现在的珍贵史料和名家书画真迹,大多用此类好纸。书杯--诗笺,是清朝的另一类名贵纸。此种纸张应用在写诗稿或书信上,以水印技法木版印刷而成。通常是请当时的著名画家绘图,再予以彩色印刷。另外有的诗笺上面印有商周的青铜器,或以双钩法将铭文、古碑上的字句描绘出来。上述诗笺,现在已难寻觅,只有少许清末或国民的清笺留存了下来,但其售价特贵。
清末"露皇宣"为宣纸之王,人们称之为"国宝"。该宣纸属特大净皮宣纸类,质白如玉,色泽美雅、纹理清晰、文藤精细、拉力强、抗老化、不易破碎、宜保存、防腐蚀、吸墨适中、墨韵清晰等优点,深受国内外书画家的赞美。
【砚】“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砚之四:
砚产生于春秋时期,比纸的历史悠久。《文房四谱·砚谱》引文嵩《即墨侯石虚中传》云:“石虚中,字居默,南越人,因累勋绩,封之即墨侯。”于是“石虚中”、“居默”、“即墨侯”,便成了砚的雅号。砚还有“石友”、“石泓”之称。如王炎《题童寿卿博雅堂》诗:“判溪来楮生,歙穴会石友。”黄庭坚《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诗:“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苏轼则称砚为“黑白月”,其《龙尾石月砚铭》云:“萋萋兮雾毂石,宛宛兮黑白月。”砚形似月,分割为磨墨和盛水两部分,前者黑,后者白,故有此称。
中国古砚
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研磨器"研制颜色、绘制图案。至西汉时,制砚有了显著发展,砚的种类增多,有石砚、陶砚、铜砚、漆砚等。汉至魏晋的石砚,盛行圆形三足式、四足式,雕刻风格浑朴,造型生动。汉代陶砚有龟形、山形、圆形、方形等。魏晋时,出现了瓷砚,多为青瓷砚,砚堂无釉,以利研磨,其形多为圆莆蹄足。
隋唐以后,由于制墨工艺的发展,墨质渐优,可不用研石,对砚的要求相应提高。唐时砚质、砚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盛行龟式、箕式、山峰多足式砚。名砚石相继出现,如广东的端砚、山东的红丝砚、甘肃的洮砚等。这些砚材坚实、细腻、滋润、发墨,并具有各种研美的纹理,如端砚有鱼脑冻、蕉叶白、冰纹等。至宋代,士人更重石砚,尤其珍爱端石。当时石砚的只要式样是"抄手砚",将砚背部分挖空,便于挪移,既轻且稳。陶砚渐为石砚所取代,但澄泥砚仍有发展。宋砚朴素大方,实用美观。元砚雕刻风格比较粗犷、浑朴、自然。
到明清时代,我国的制砚工艺更趋精湛,名砚佳品不断涌现。明砚讲究自然,出现了随形砚,因材制砚,形式多样,有莲叶、人面、新月、古钱、瓢、钱等等,造型、雕饰古朴典雅。清砚讲究精雕细刻,出现了许多石砚之作。当时,还非常讲究砚石的色泽、文采、声音、嫩润及年代、石坑、题铭等,砚已由实用转为艺术欣赏和珍藏了。
古砚台的鉴别方法
四大名砚之一端砚
中国四大名砚之二歙砚
四大名砚之三 洮河砚
四大名砚之四 澄泥砚
古砚台的鉴别方法
古砚亦存在真伪和优劣问题,判断年代,鉴别真伪,品评优劣同样是需要研究的。一般来讲,优劣易识,真伪难辨。砚台是一种包括文学、历史、绘画、书法、雕刻等的综合艺术品,它表现在造型、质地、纹饰、款识、装潢等各方面,这几方面都存在着真伪与优劣问题。由于每方古砚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故而不宜定其哪一条为主要或次要,还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一,造 型
造型即砚台的形状。在研究砚史时可以概括出每一个时代的主要造型。掌握了这些,当遇到砚台时,则可初步从砚形上划分出它是哪个朝代的作品。一般来讲,唐、宋以前的砚形区别比较明显,而明、清时期的砚形则比较接近,有时不易区分,可以借助其他方面来定其年代。这里要注意的是仿造古代造型,做旧以冒充古物的现象。现代工艺美术工作者仿古之作,无可非议,但不能做旧冒充古代作品,以假乱真,这就要仔细观察它的各个方面,刀口是否生涩,纹饰和砚的年代是否合套。当然这些方面也可以做旧,这就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有一次某藏砚者持一四足长方砚,砚池上端有立体雕刻,来者说是六朝,但给人的初步印象是新作,尤其是立体雕刻无一点古朴迹象,砚身的包浆为涂蜡所为。
前一时期还出现过许多大砚,其大无比,有的人用车拉来声称是旧藏,有的则以号位计量。这些砚先不说它的纹饰如何,就砚台本身是书案上的研磨器具来讲就有悖情理,它不能占半个桌子或整个桌子。即使在清代砚已逐步演变成玩赏品、陈设品,大砚也是少数,而且历经千百年转移,硕大之物毫无损坏,似乎不太可能。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大砚、大墨恐怕和我们纷繁的时代及人们的思绪不无关系,它是否受到社会上某些“大”、“长”的影响呢?
砚的年代也可从“残损”、“风化”的程度来断定。破旧不能说明它的年代久远,完整不见得年代近。旧砚保存得好,秘不示人,就少有风化、残损之可能,而且完整无损还是给砚台定级的标准之一,否则,人们收藏了一堆破砚,其价值要大打折扣。
二,质 地
砚的材质有本身优劣及替代问题。优劣的问题比较好解决,材质细润如肤,石品丰富为优,粗糙为劣;泥质要坚润耐磨,疏松渗水者不可取。目前出产砚石的地方很多,但为打开销路,常见冒充名砚材之名,紫色石材均称之为端石,绿色石材均称之为绿端、洮河石、松花石,疏松的黄色石称为澄泥。其实,只要砚材好,何必以它石之名掩己之优?就以本来产地命名有何不可?久而久之,使用者定会认可,必定名显于世。解决的办法只有以原产地的石材作为观摩的标本,并阅读有关资料,熟悉各种主要石材的特征,掌握分辨石材种类的技能。当然,目前出现的新石材,认识它,掌握它,也是非常必要的。同样一种石材,古代与现代亦有所不同。古代砚由于经历久远,受自然或人为的温度、湿度及其他因素的浸渍,会形成一层保护层,一般古物均有这种情况,习惯称之为“包浆”,而现代石材仿造古物,就不易仿制出它历经沧桑的面目。“包浆”也有仿制的,但均浮在表面,像涂了层颜色。
三,纹 饰
砚上的纹饰雕刻,从古代到近代,总的趋势是由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纹饰越来越繁缛,雕刻越来越细腻,晚期则又显示出地区特点。纹饰上的最大问题是后刻纹饰。原装原刻,是在制砚时与砚形制作及花纹装饰一次完成,这种砚经过若干年后,它的纹饰不会与砚格格不入,不会给人以砚是砚、花纹是花纹的两种感觉。如果砚的制作与纹饰非一次性雕刻,则属于后作纹饰。古砚在流传过程中,有的人为了增强艺术效果,提高砚的身价,将砚加以美化,反而画蛇添足,不但增加不了砚的价值,还会降低砚的价值。鉴别者除了要看刻花刀口是否生涩,包浆是否渗入,还要看所刻花纹是否与砚形时代相符,更是借鉴同期其他艺术的风格特征,如石刻、玉雕等等。例如汉代龙形盖钮三足石砚,其雕刻是汉代石刻简约、概括、质朴的风格,如果刻上清代龙纹及纹饰,则不伦不类,一看便知是后作纹饰。
四,铭 文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砚铭包括器物的雅名、收藏款识、记事、诗词等。除了砚堂用于磨墨,水池蓄水不能铭刻,其他部位均可作铭文。有关铭文方面的知识,诸方家有许多论述,不再赘述。这里主要谈一下鉴别方法。凡经名人收藏、署款,均可提高砚的身价,而且铭文的书体及内容还是划定年代的依据,故而某些人为了抬高其身价,常以伪造名人款识,欺世盗名,给后来鉴别者增添许多麻烦。对待铭文要注意以下事项:
从砚的优劣看铭文的真伪。名人砚、名收藏家藏砚、御砚,质优铭精。铭文大多可以确认。反之,粗俗不堪的砚刻上顾二娘款、或某大名头,则多数为伪铭。
审视砚的制作年代与署款者所处时代的关系。署款者所处的时代可以比砚台制作年代晚,而绝不能比砚台制作年代早。例如唐砚上有清代、甚至现代人铭均可,说明它的流传经历。
注意同姓名署款者的选择。遇到需要查阅工具书的同姓名者要结合砚形进行选择。在查阅字号索引之类的工具书时,有时会发现同姓名、同斋堂、同别号者甚多。如《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别号惺斋者有宋代、清代、近代4人。这就要结合砚形看4人中哪一个更为贴切。如果砚形是清代,就要在这4人中清代人中寻找;如果这4人都是清代,那还要看铭文的内容与铭者生卒、籍贯、经历等各方面加以分析,寻找接近者,不能像买萝卜白菜一样,拣大个挑。
注意铭文的书体。一些篆刻家作砚铭时,大多自行操刀。而大部分收藏者是请匠人镌刻,藏者是督刻。尽管如此,字迹亦不能离谱太远,或拙劣不堪。铭者的字迹如果能用它的其他作品对照,最好借助参照,除个别情况外(如代笔),不能与铭者笔迹离谱太远。没有参照物,还要看字的时代风格。
如果有纪年,最好查一查铭者的生卒年月,出生年龄比纪年晚的不太可能铭砚,当然尚未出生或已去世就更不能铭砚。曾见一有乾隆某年某人铭砚,经查此人生卒,砚上的年份是铭者死后多年,显为伪铭。
众多名家在一方砚上作铭,则要注意它们的排列,字迹是否雷同,刀法是否接近等。
铭文的笔迹亦有包浆,不能生涩、露白渣,现作的包浆与陈年的包浆大相径庭。
上述诸项,只是一些常遇见的问题,实际中还会有许多问题出现,要再三斟酌,达到合情合理,不能一见铭款就认为是真。
五,装 潢
砚台的外包装亦是不可忽视的方面。砚盒不仅有着保护砚台的功能。也往往带有时代感和收藏特征,亦是鉴定砚台的辅助依据。清代尤重装潢盒的美化,甚至喧宾夺主,砚盒有时就是一件工艺品。有的大收藏家作的砚盒有一定格式特色,遇见同样的多了就可以认识它。有的收藏者不忍心在砚上刻铭题跋,于是施于囊匣之上,这种囊匣就有很重要的资料价值,是鉴定砚台的辅助依据,即便有损,也不能抛弃,要保存。关于砚盒大约有几种情况需要注意:原配盒,砚与盒同时制作;早年收藏者作盒;旧砚作新盒,把新盒做旧,冒充原装;旧盒作新砚冒充旧砚。前两种情况可无须用力,而后两种情况则需注意。现在作盒子冒充原装或旧盒子装新砚无非是想抬高砚的经济价值,故而要仔细观察砚台放在盒子里是否合适,是否紧的拿不出来或砚在盒子里乱动,盒底有无与砚长期接触的印痕,有无墨锈,盒子有无包浆等等。总之,上述各项均要合情合理,统一和谐,才能作出比较确切的结论。
站长; 董方红
专业易测 八字信息 品牌 命名
地址; 广东省化州市河东橘城东路三横巷7号董府庄园
邮编:525100
电子邮箱fazho@vip.163.com
电话; 0668-3776965
手机; 18929775290
13922052620
Posted: 2015-03-25 00:04 |
[楼 主]
快速跳至
>> 继承民族传统,弘扬中华文化,魅力化州橘红之乡
|- 茂名名城茂名风貌
|- 魅力化州橘红之乡
|- 化州特产正毛橘红
|- 化州橘乡历史故事
|- 化州南山寺
|- 化州古玩艺术收藏
|- 风土人情食养文化
|- 化州古乡脉动新貌
|- 茂名化州名人录
>> 本栏易医养生研究:以文化艺术和个人实践心得为研究主题,只可提供学习研究和参考之用
|- 跌打内伤驳骨治疗
|- 抗癌之药论证相配
|- 中医必读筒练精华
|- 本草纲目上中下部
|-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 本草中药配伍精华
|- 性病病因学与论治
|- 医宗金鉴古方名典
|- 本草中药用量配伍
|- 本草中药识别应用
|- 中草药配伍与应用
|- 本草中药分类调用
|- 本草方剂用法用量
|- 奇难杂症中医论治
|- 绝症亦有逢生之路
|- 眼科常用辨证论治法
|- 糖尿病高血压半身不遂痛风
|- 人体结构生殖器官
|- 生殖器官与性之病
|- 妇科更年期综合症
|- 前列腺阳痿不育症
|- 四肢病症标本论治
|- 抗癌有那些中草药
|- 胸膜炎腔与脏辨治
>> 佛学研究与茶道、素食、养生之道:欲了知,三世一切佛,一切唯心造,我们怎么样來做人
|- 佛学引人向善为宗主
|- 民间佛雕佛像精工艺
|- 肺腑之言够用一辈子
|- 养生之道是长寿之本
|- 素食保健是养生延寿
|- 食物养生是健康根源
|- 中国茶道养生艺术法
|- 健康之路在线转视频
|- 宇宙太空天文尖科学
>> 名人名典书法
|- 楷 书
|- 行草书
|- 隶 书
>> 易学天地、预人生思维规划、八字信息、品牌命名
|- 四柱命理预测奥秘
|- 人生思维起名论命
|- 住宅风水源头吉凶
|- 如何勘测地理阴宅
|- 姓名学与人生关系
|- 命局用神医命帮身
|- 解开命相学奧秘锁
|- 滴天髓通神六亲论
|- 渊海子平真诠评注
|- 2016甲申猴年那些生肖冲犯太岁
|- 周公解梦识破预兆
|- 六十太岁每年主事图
>> 本栏主题:体验中国功夫,太极养生,强健身体,延年益寿的奥妙与神奇。
|- 化州武术协会
|- 少林功夫武术套路
|- 中国功夫观赏视频
|- 太极气功视频演示
|- 延年益寿太极养生
|- 五行学术练穴点救
>> 书画、古懂、盆景艺术、覌赏天地
|- 古玩古董古玉器
|- 古今名作名诗画
|- 民间宝典精艺术
|- 艺苑集锦精华汇
|- 名胜名流名古迹
|- 名景名山与奇趣
|- 南北盆景精功艺
|- 奇石根雕与砚台
|- 祖国河山美如画
|- 春联对联各名联
|- 鲜艳欲滳百花园
|- 梦醉影艺春滿楼
>>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名人录与百家姓)
|- 中国近代伟人名人录
|- 56个少数民族的文化
|- 前百位姓氏历史起源
|- 后百位姓氏历史起源
|- 百家姓姓氏历史起源
|- 董氏起源郡望与堂号
|- 华夏董氏的历史探源
|- 中华上下五千年
|- 中国历代帝皇录
|- 中国古今历史故事
|- 华夏董姓追根溯源
|- 庆典贺春文化专题
>> 医者父母心、治病,先知人的命,先医风后医症百战百胜,查八字之命药治他病
>> 民间杂锦
|- 现代女姓的健康保养艺术
|- 生活时尚
|- 奇翠天空
|- 世亊百科
|- 千方夜淡
|- 处处留个神防患于未然
>> 娱乐舞厅、影视明星
|- 劲歌劲舞歌曲连唱
|- 娱乐体闲舞歌连唱
|- 转载影视音频观赏
|- 电视剧场
|- 明星美女写真图片
|- 影视明星
|- QQ宠物与表情
|- 动画世界
|- 所有电脑软件.病毒防诒.其它下载尽在其中
>> 本人不接受任何部门或单位的出书,研究开会、领奖,加盟,等事项,特此公告!
|-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向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献爱心
|- 中华艺术天地 董方红本草中医养生网郑重声明
中华艺术天地
»
艺苑集锦精华汇
骨科易医: 董方红
地址: 广东省化州市(三中东面)橘城东路三横巷董府庄园
联系手机: 18929775290 13922052620
电子邮箱:fazho@vip.163.com 自动传真:0668…7368290
本站声明:
本站所创资源均属本作者权属,只供学习研究参考之用、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和商业用途,转帖请标明出处,部份资源均采用於网络.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资源版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Time now is:04-21 13:17,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5.3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